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校内新闻 > 图片 > 正文

【照片中的兰大-1】1983:中国首支大学生考察队从兰州大学出发

日期: 2017-04-11 点击: ...

【开栏的话】

  一帧旧照,跨越历史长河;几幅光影,交替时光脉络。我们曾目睹光影中的兰大,慢慢变成不愿删除的记忆;也曾分享照片中的兰大,逐渐定格为难以忘怀的片段。为记录兰大的那些人、那些事,新闻中心企划开设新栏目《照片中的兰大》。

  你是否有非分享不可的兰大故事,是否有曾经温暖过你的校内人情风貌,又是否听闻长者讲起兰大的灿烂年华?只要你有好的故事、好的照片、好的文字,敬请向我们投稿。可以是“见字如面”的记忆拍摄,也可以是“情人坡”背影里的亦庄亦谐。

  要求及投稿方式:照片中有人有故事,一张或若干张均可,配文能说明照片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邮件发送原版照片及配文至news@lzu.edu.cn。

  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稿。


  长江漂流是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大事件,为了抢在外国人前面征服和考察自己的母亲河,1985年被称为“孤胆英雄”的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在金沙江遇难,1986年出发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又有10人殒命长江。空前的爱国热情让那一代的青年前赴后继,奋不顾身。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长江漂流两年前,就有一支由兰州大学学生组成的考察队,骑行在丝绸之路上。

1983年7月17日清晨,本部校门口,“兰天”丝路考察队整装待发

出发时《甘肃日报》的报道

  “我唯一的希望是看到你们都活着回来。”时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廖世伦说。1983年7月17日,我国首支包含28名兰州大学学生、名为“兰天”的丝路考察队,历时43天,骑行4411公里,沿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沿途考察发掘了对研究黑水国(隋唐年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震动业界。

  “兰天”考察队一行共42人,其中有34名队员,包括兰大28名本科生、研究生,4名青年教师,2名天津自行车二厂的青年工人;加上甘肃省电视台的3名记者和兰州大学电教科的3名工作人员以及2名汽车司机。天津自行车二厂为考察队提供了30辆崭新的红旗牌加重自行车,派2名青年工人为队员们沿途修理自行车。

  1983年7月17日到8月28日,历时43天,考察队平均每天骑行超过100公里,其间需要安排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人文社会和自然地理考察,时间短、行程紧、任务重,根据当时带队老师于泽俊的回忆,在返回青海的行程中,最多的一天骑行了215公里。“那天上午刮着5、6级的顺风,风非常大,所以车速也特别快,有的路段我们根本不用蹬,车子自己就向前飞驰。”像这样的情况非常少,更多的时候,队员们需要克服一段又一段的“搓板路”,战胜一程又一程的颠簸。

在砂石路上骑行

在泥泞的公路上(自左至右:王尚达、尤世刚、何璨)

涉水过河

青海省境内,考察队行进在40公里长的盐桥上

赶不上饭点就在路边吃罐头啃饼子

  作为现物系唯一的考察队员,81级校友吴维学当时还不到18岁,虽然是全队最小的队员,但提起大二暑假的的这段经历,吴维学称它“意义非凡”。“我们当时是全国第一支大学生考察队,被中国青年报、中国画报等媒体报道,甘肃电视台专门随队拍摄彩色纪录片《大学生的假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的事件入选了20世纪世界十大之谜,但三年后的夏天,兰州大学“兰天”考察队的队员们手握自行车,在青春和激情的感召下重新踏上了丝绸之路。

在天祝,喝一碗浓香的奶茶。(自左至右:汪海森、于泽俊、团县委张书记)

现物系81级考察队员吴维学在鸣沙山

  考察的收获和沿途的风景同样值得铭记。在张掖市古黑水国遗址上,历史系的汪海森和吴玉中,顶着大雨,在三小时内用小刀、饭勺挖出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有三足陶鼎、铜镜、陶俑、铜钱等,这些古文物对研究古黑水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考察队除了专业考察之外,还与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的青年举行了联欢会。“那场晚会让人记忆犹新。晚会开始以后点燃了篝火,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主持人想延期举行,但当地青年和队员们都不愿离去,大家围着篝火表演节目,一起跳锅庄舞。”32年过去了,吴玉中在联欢会上献唱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依然给同行的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参加全国地学夏令营的老师们(戴遮沿圆帽者)同船考察青海湖

在甘肃民乐县永固乡做民俗调查(自左至右:1梁菊芳、2宋华、4迟长贵、5李成)

考察队员在路边休息时做考察笔记

听裕固族的故事

考察张掖市扁都口合影

在阳关遗址合影

在青海茶卡盐场听技术人员介绍盐业资源

青海湖畔野炊(图中左尹箕暽、中右董文基)

在青海湖海心山(自左至右:何璨、吴玉中、王新颖、尹箕暽)

1983年8月28日下午,“兰天”丝路考察队回到兰州(前左:汪青春,前右:吴景山)

归来时《甘肃日报》的报道

聂大江校长询问何璨受伤的情形

聂大江校长和天津自行车二厂的两位队员程永志(已逝)、尤世刚亲切交谈
(自左至右:李刚剑、尤世刚、程永志、李映洲、聂大江、吴景山、王学俭)

  “我唯一的希望是看到你们都活着回来。”——校党委副书记廖世伦、校团委副书记刘照蓉迎接考察队女队员归来

胜利归来和校领导合影

  30多年后,已经定居美国圣地亚哥的金富学校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当年最珍贵的回忆,“那时,NIKON的顶级相机是F3。我当时不记得是如何省下一百多,买了一台海鸥135。镜头的质量非常好。那时没有烘干机,照片都是贴到玻璃上晾干上光。”很多当时的照片都是金富学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相机拍摄的。“历时四十多天,四千多公里,一路走来,的的确确是一段磨练。路过一碗面条加几个蚕豆就是最好的招待的地方,也有丰盛的手抓羊肉随便吃的时候。遗憾的是,当时拍的照片,没有任何留在身边。希望有一天,同路的人能写出更精彩的回忆。”

兰州大学“兰天丝绸之路考察队(1983)”全体人员名单:

  领队:王学俭、于泽俊、孙朝晖、李映洲(兰州大学团委教务处)
  自行车技术服务:尤世刚、程永志(天津自行车二厂)
  摄影:曲宗珊、刘炘、李建洲(甘肃电视台)
  摄像:孙纯学、张福兴、薛从伦(兰州大学电教室)
  司机:韩宝福、曲鹏(兰州大学车队)

  以上文字由北京校友会张金娜提供,图片由兰州大学校报编辑部,考察队员金富学、董文基、吴维学、何璨、尤世刚提供,校友张滨对本文提供了莫大帮助,特此致谢!

文:
图:
编辑:法伊莎
来源:新闻中心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28365365官网ks99cc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