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校内新闻 > 校友 > 正文

【萃英记忆】程麟生:兰大实现了我的大气科学梦

日期: 2017-07-11 点击: ...

  时间:2013年11月5日
  地点:兰州大学档案馆会议室
  人物:程麟生
  采访人:王秋林 段小平
  摄像:焦燕妮
  文稿摘录整理:程麟生 李萍
  文稿审定:段小平 陈闻歌

    王:程先生,您好。我们今天请您来,就是想听您讲述您在兰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以及兰大大气科学的建设发展情况。我们正在做“萃英记忆工程”。您上学、生活、工作一直在兰大,50年了,可以说这一生都在兰大度过,见证了兰大大气学科的建设发展历程。

我的大学学习生活—交叉学习物理学与气象学课程

  程:1956年8月底是我上大学的入学报到时间。该年入学的理科学生是兰州大学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1961年夏季毕业。

  我从韩城过来,比较坎坷。我大哥送我到韩城县城,找了个拉货的卡车,把我和李宝田顺路带到去渭南的半道,我们俩又找了个胶轮大马车把我们带到离渭南最近的一个火车小站,我们俩在这个站上火车时,李宝田未挤上车,我只得把他的行李带上先走,他再等下一趟火车。

  我乘火车直达兰州,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乘火车,也是我一个人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到兰州火车站下车后,由兰州大学迎新人员把新生接到当时的萃英门校址。接我的是韩城高中的一位中学校友,所以使我倍感亲切。但萃英门兰州大学的建设留给我的印象很不好,尽管我是从陕西农村来的。学校很破旧,连大门都没有,而是大街旁的一条破土巷和校部相连。但这些对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学到我想学的知识。当时物理系系主任是徐躬耦教授,他是留英博士。在学校和系内都开完迎新会后,我们物理专业一年级近170名新生,共分为5个班,我分在三班。在和同学们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才知道,物理专业一年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而西北五省约三十人;由于当时一年级的数、理、化基本上都是由兰大事先在全国各地中学选拔的学生,并告知物理系有“505”保密专业(以后才知道是现代物理系的“原子能专业”),还有一些知名的教授要调到兰大来,所以,我们同学中,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高考的数、理、化单科成绩有满分的,这些优秀生基本来自北京和上海。

  9月我们正式上课后,新生就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申请人民助学金。学校根据学生家庭出身及经济状况,给我评了丙等助学金,该助学金可满足全部伙食费用,这样我已很满意了,因我再无需家里供养了。

1957年程麟生在兰大萃英门校址静观园留影

  我在萃英门校址住的是图书馆后面的平房,我们房间有7个架子床,共住14人,其中有一位印尼华侨叫郭贤美,他很富有,有照相机,周末常给大家照相,遗憾的是没有留存同学合照。

  1957年全国发动了大鸣大放和大字报运动,这使得完全没有社会和政治阅历的新生始料不及。紧接着就是1958年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由于过多的劳动占用了学习时间,因此有一些课程是用“单课独进”方式上的,即在一周或几周里每天连续集中上一门课或几门课。

  1958年底,学校选派培养新专业的预留师资。我们年级当时先后选派的学生约有几十名,都是作为以后成立新专业的预留师资,分别被派往不同学校或研究机构,有学无线电的,有学电子计算机的,有学半导体的,有学电子显微镜的,有学气象的,有学生物物理的。我被派往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修“动力气象学”(理论气象学),作为兰大以后成立气象专业的预留师资。我在1958年11月末去南京大学之前,我们物理专业三年级已基本上完高等数学和俄语,物理专业的基础课已基本上完,部分专业基础课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我是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单课独进”时旁听的。

  1959年2月中旬,我到南京大学气象系作为进修教师正式报到,被分到天气动力教研室。指导我进修的是系主任徐尔灏教授,他是留英博士;次日我就开始选修我要学的有关课程。在南京大学期间,兰州大学每月给我寄20元生活费。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选修的课程主要包括:普通气象学、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中长期天气预报、气候学、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等;所有重要的选修课程我都参加了考试和教学实习,并取得了优良成绩。对于我主修的“动力气象学”,我还在校图书馆借阅了当时出版或影印版的英文和俄文教材。由于我是进修教师,只参加天气动力教研室的主要教学活动,不参加任何其他活动,所以我除了跟随学生听我选修的课程外,其余时间都由我支配。因此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图书馆的教员研究室看书。在进修后期,我主要参加了“数值预报”教学小组的科研活动。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英文参考文献;同时给该专业四年级学生上“数值预报”习题课。在参加这段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研究论文《用流函数作台风移行的数值预报方案》,该文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上。

  和我同去南大(南京大学)气象系进修的还有地理系的黄建国和王玉玺,黄建国主修小气候,王玉玺主修普通气象学和气象统计。

  1960年11月,因兰州大学和当时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搞人工降雨研究,通知我尽快回兰州大学。

  在南京大学进修的两年期间,正是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的1959年及其后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我在南京大学所处的有利环境,使我既可避开许多活动,又可不在兰州挨饥饿,因而这两年是我集中精力专注学习的难得机遇。

  从1956年秋入学兰州大学到1961年元月再回到兰州大学的四年半,是我人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这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数学、物理、气象和外语基础。我很庆幸我有在南京大学两年的进修机遇。

从教初期和参加“四清”运动

  1961年1月,我回到兰州大学和当时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搞人工降雨试验,同时正式作为兰州大学地理系教师留校。原本兰州大学准备在地理系成立气象专业的计划,由于三年困难而暂停。自1962年秋季开学,我开始给地理系的气象专门组开设“动力气象学和天气学基础”课程,由于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我需要先给他们补教数学,然后才能教“动力气象学”,这样的教学很费力气。为此我专门为这些学生编写了教材。

  1965年8月至1966年3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干部,参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四清工作团,也叫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简称“社教团”),我参加该团去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参加社教。

  我们的社教团团长是江隆基校长。该团有一百多人,工作的地方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刁祁公社。我被分在大树底村生产队。工作组共有三人,一个地方干部,一个兰大学生,我任小组长。我和地方干部住在贫农蒲明义家里,学生住在另一个贫农家。蒲明义的哥哥在困难期间饿死了,他就和他嫂子结婚了。我们工作组两人就住在只铺有一张席的土炕上。工作组要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贫下中农家轮流吃饭,但要付粮票和饭钱,只能吃素不能吃荤。该村是一个回、汉混居村。有些人家非常穷,有的小孩在严寒的冬天还赤脚穿着单衣单裤,有的一家老少男女睡一个大土炕。冬天盖的就是一片满是窟窿眼的破毡,靠用晒干的牛粪烧炕取暖。吃的就是洋芋豌豆面散饭。唯一幸运的是可以喝上大夏河边的泉水。

  我们工作组一进村就访贫问苦,搞调查研究。为了解决特困户的过冬问题,首先给无棉衣、棉被的特困户发放布票、棉票,然后再发放补助款。这样他们就可以买布料、棉花作棉衣、棉被了。当他们穿上新棉衣盖上新棉被时,真是高兴极了。

我在气象专业成立过程中的工作

  1970年4月至1971年5月,我被分到当时兰大的技革组(“技术革命组”的简称),在段一士教授领导下,和聂崇礼教授一起,为兰州军区试制电感引信。1971年5月至1971年10月我被派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

  1970年夏季,学校按照“七二一”指示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由各地各界单位推选,而兰州大学气象专业是在1971年才正式成立的,1972年正式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气象教研室主任先后由王玉玺和丑纪范老师担任。

  当时学校是在工宣队领导下进行“斗、批、改”的“教育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原在1960年就提出准备成立的气象专业又被提出来,因为当时在南京大学气象系进修气象的只有黄建国、王玉玺和我三人,所以学校开始从外单位选调所需教师。先后调到气象专业的教师有:甘肃省气象局的侯亦如、白肇烨夫妇,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徐家骝、施介宽,中国气象局的丑纪范,新疆自治区气象局的郑祖光、杨兴莲夫妇,甘肃农大的陈长和,陕西省气象局的庞茂鑫,青海气象系统的常国英,还有王传玫、吴秀兰夫妇等;另外还有一些实验人员。

  在1971年9月上旬,我和侯亦如老师被派往南京作调研。在南京期间,我们先后在南京大学、空军气象学院等院校进行调研,南京气象学院当时也处于筹办成立阶段。我们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刚成立的气象专业和即将招收的工农兵学员编写教材,并筹办必要的实习和实验室。

  在其后近一年的时间,我主要编写“天气动力学”和“大气环流与中期天气预报”等教材;侯亦如老师主要编写“天气学”;其他老师分别编写“普通气象”、“统计预报”、“大气物理”教材、 课程计划,以及“观测实习”、“天气实习”等;实习讲义和实验室建设,则由有关老师负责编写教材和筹办;外语和数、理公共基础课则由外专业承担。由于工农兵学员多为单位推荐,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可直接采用的教材,要编写这样的教材并不容易,常常需要补充必要的数理知识。

  1977年,国家决定重启高考。兰大气象专业当年就开始招收第一届统考生,但考题是分省命题,入学是次年春季。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届学生的年龄相对大些,但学生的质量远较工农兵学员高,其中不少学生后来都考取了赴美留学的研究生,有些在国外作出了出色的工作。

  从1978年夏季开始,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即大学讲师可将农村家属户口转为城市的居民户口,这样小孩就可随母亲将户口一起转入兰州。1978年6月,我将我爱人和三个孩子的农村户口转为兰州市城镇居民户口,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

赴美留学

  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实施正常的教学活动。我在每学期为本科生讲授“动力气象学”之外,还要从事一些科研工作,特别是北方暴雨方面的工作。尽管当时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极差,既没有什么研究经费,也没有可供计算用的机器或设备,但从事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可行的,而且这方面的几篇论文,“北方暴雨预报方法及理论研究”等,在1982年获得了国家气象局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程麟生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

  那时候,中国的气象科技明显落后于国外,特别是数值天气预报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国。这在1982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批美国气象学家先后访问北京和兰州,并于5月末在中科院兰州大气物理研究所作了学术报告后,使我深有感受。我当时对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缩写NCAR,全文: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R. A. Anthes 教授的报告特有兴趣。他的报告是关于对中国四川1981年7月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这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我想去美国学习的念头。所以,我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加紧补习英语。恰在1982年,高教系统有世界银行贷款资助的出国留学名额,兰州大学也开始通过英语水平考试(EPT)选拔,让教师自愿报名。当时气象教研室只有我一人报名,我顺利通过考试,并于1983年3月至7月由学校选送到西安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预备生培训部接受英语LB级培训。当时兰大送去约十人,大部分是理科的,文科仅一人;还有西工大和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师。在培训期间,主要由外籍教师上课,小考大考不断,几乎天天有。通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我顺利通过考试并达标结业。

  1983年秋季,我一边从事教学一边联系出国访问单位,最后我接受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R. A. Anthes 教授的邀请,因为他每月资助我生活费用1000美元,所以我就放弃了世界银行每月400美元的贷款,只是在赴美时通过教育部先借了世界银行400美元的贷款。到美后第二个月我就将借世行的400美元寄给教育部偿还了我的借贷。我当时从旧金山转机到Colorado 的州府Denver后,再从机场乘出租车到NCAR所在地Boulder。Boulder是一个小城镇,当时人口约10万,但却是美国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缩写NASA,全称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都设在此,而NCAR和美国大学大气研究合作机构(缩写UCAR, 全称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行政机构实际上也是在同一地方办公的,并对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当时NCAR的主任是Wilmot Hess, UCAR的主席(President)是Cliford Murino。

  我初到Boulder时,接待我的是华人访问学者联谊会,随后他们帮我约见邀请我的R. A. Anthes教授。Anthes当时是大气分析和预报部(Atmospheric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Division,简称AAP)的部长(我回国后,他先后继任NCAR的主任和 UCAR的主席)。我和Anthes面谈后,他让他刚毕业的博士郭英华(Dr.Y.-H.Kuo,台湾去的美籍华人)帮我办理有关工作上的手续和其他一些生活上的必要证件,如安全卡、银行卡等。而我的工作则根据我访问的要求,被安排到AAP部的中尺度研究处(Mesoscale Research Section,简称MRS),同时给我分配了一个独间办公室,内有一台计算机、一张大办公桌及椅子,还有一个大档柜。我的主要合作者就是郭英华。他先帮我熟悉NCAR的工作环境和使用的大型计算机CRAY-1(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NCAR共两台,还有配套的两台IBM4341计算机,是用于对两台CRAY-1运算过程中资料进行交互存取的。这些设备都是由NCAR的科学计算部(简称SCD,全称Scientific Computing Division)统一管理的。NCAR还有大气化学部(Atmospherinc Chemistry Division,简称ACD),对流风暴部(Convective Storms Division ,简称CSD),大气技术部(Atmospheric Technology Division ,简称ATD),高空观测部(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简称HAO),行政管理部(Administration Division,简称AD)。其中,研究中小尺度的CSD和MRS的研究人员、实验室和计算机设备等及相关的行政机构都部署在山下,其他部主要在山上。

1985年程麟生在NCAR山下机构标牌前留影

  由于我来NCAR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这里优越的科研条件,对中国1981年7月(81.7)发生在四川省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尽管Anthes也曾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过初步的中尺度数值模拟,但他缺乏中国不对外发布的一些气象观测资料,而我却带有这些资料,因此我和他们合作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及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肯定会比Anthes的模拟结果好。这是大家共同期望的。为此,我首先利用我带的新资料和NCAR的原有资料对该例进行了详细的过程分析,然后我和郭英华利用NCAR已有的诊断软件对该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数值诊断,最后再利用NCAR的中尺度模式MM4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4)和模拟系统,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及演变,进行了多种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用了NCAR的CRAY-1大量机时,其高昂的机时费用都是Anthes和其他资助者为我支付的,其中包括Dr.郭英华和Dr.张时禹(美籍华人学者,在NCAR从事酸雨研究)。

  我原计划在NCAR进行一年半的合作研究,后来因郭英华的挽留,我又延长了半年,同时引荐我的学生包剑文(我在兰大讲授“动力气象学”课程的助教)来美接我的工作。

  在NCAR工作期间,通过合作研究和利用NCAR先进而丰富的各种资源,我受益匪浅,但通过对中国强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对NCAR的MM4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的检验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客观分析软件中青藏高原地区的改进和模式模拟能力的检验。其后该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非静力(Nonhydrostatic Dynamics)的MM5模式模拟系统。

  回国前,我利用NCAR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自动复印机,复印了十几本重要的国内看不到的气象学原版英文书籍,并寄回国内。此外,我在征得郭英华同意后,将MM4模式模拟系统的原介质程序和纸质程序带回国内,并在回国后利用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计算室的VAX-11/780计算机,主持完成了对MM4模式模拟系统的移植、修改、发展和进一步应用研究,这些资料和系统对我此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决定于1986年4月中旬回国前,我和郭英华已办好包剑文来NCAR接我工作的一切手续。包剑文也于3月到了NCAR。我走前先向NCAR作了工作报告,Anthes和MRS的科学家于1986年4月10日特意为我在MRS会议厅举行了欢送聚会,并在赠送我的“Colorado’s Hidden Valleys”大型画册上留下他们诚挚的赠言和可贵的签名。后来在我每次翻阅这本画册时都回想起他(她)们。

1986年程麟生(右)回国前和郭英华(中)、包剑文(左)在NCAR的留影

  我于1986年4月中旬回国。但在回国途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事。飞机到北京是下午6时多,然而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等待提行李时,竟有两个箱子找不见,一直等到夜里12点,仍然未找见;机场检查人员也不再查验我的报物单,让我们先出机场进城,他们负责给我查箱子的去处。两天后他们告知我说,我的一个箱子在美国就被错运到其他城市,另一个被错运到新加坡,正在向北京转运。我找到这两个箱子后,我就急速回兰州了。这时我在京已滞留了近半个月了!我已无心和航空公司理论丢失箱子的事件。在这两个箱子内有我很重要的东西,其中包括MM4模式模拟系统软件六个介质大磁带及许多研究结果的纸质资料。这些软件和资料是我后来几年工作的重要依据。

回国后的前十年主要教研工作

  1986年4月从美国NCAR回国后,首先在学校办理了相关手续,随即投入对当年气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考研辅导,主要辅导必考课程“动力气象学”。当年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彭新东和赵美杰;其后因侯亦如老师患胰腺癌病故,又接受了她招收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肖锋。随后每年都招收一至两名硕士研究生。

  1987年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兰州大学成立了独立的大气科学系,这是我多年的梦想。当时丑纪范教授为第一系主任,黄建国和我为副系主任。

  1989年,我作为博士研究生副导师,与丑纪范教授合招了博士研究生彭新东。1990年我晋升为教授。在此前后,丑纪范教授调往北京气象学院任院长 。

  与此同时,我曾先后给大气科学系两个专业,气象和大气物理的本科生讲授“动力气象学”,给硕士研究生讲授“大气动力学”、“大气数值模拟”、“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中尺度大气动力学”;其中,“大气数值模拟”(程麟生,丑纪范,气象出版社,1991,北京,pp. 172)和“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程麟生,气象出版社,1994,北京,pp.530)两本教材就是在给研究生讲授过程中撰写的。在此期间,还审校和参译了两本英文专著:《中尺度气象模拟》(R. A. Pielke著;张杏珍,杨长新译;程麟生,丑纪范审校;气象出版社,1990,北京,pp.675);《风暴和云动力学》(W. R. Cotton, R. A. Anthes著;叶家东,范蓓芬,程麟生,杨长新译,气象出版社,1993,北京,pp.949)。

  在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审校和翻译英文专著及撰写专业著作的同时,还有其他一些科研课题要做。

在职最后十年的主要教研工作

  1995年,我已晋升为博士生导师。随后我招收了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张小玲。此后,除给硕士生授课外,还给博士生授课。给硕士生主要讲授“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和“中尺度大气动力学(I)”;给博士生主要讲授“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和“中尺度大气动力学(II)”。因博士生研究方向往往有较大差异,所以给他们常采用讨论式教学。

  与教学并重的是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一些科研项目。

  1997年,我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此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和陈长和教授及全系老师共同努力下,使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兰州大学进行院系合并,将大气科学系并入资源环境学院,但随着大气科学的不断发展,又于2004年6月将大气科学系从资环院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大气科学学院,丑纪范院士任名誉院长,黄建平教授任第一任院长。从此大气科学在兰州大学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至此,可以说,我的兰大大气科学梦得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8月下旬,Anthes教授和NCAR几位知名专家先后访问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并作了有益的学术交流;随后参观了敦煌莫高窟,作为老朋友,我陪他们一起去了敦煌。

2000年8月程麟生陪同R.A.Anthes教授(右,时任UCAR主席)一行参观访问敦煌时的留影

  2005年7月,我作为资深教授退休。从1956年入学到2005年退休,我在兰州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了50年。在这50年间,除了我的一些教学成果外,还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获得一些奖项。
兰州大学是我学习、成长、奉献一生的知名高等学府,我感谢兰州大学帮我实现了我的大气科学梦。

  最后我要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我还要感恩和感谢我的母亲王孝亲和我的妻子梁秀兰对我的全力支持,我的所有成绩和三个子女的成长和成就都有她们的辛劳。

  王:谢谢程先生和我们一起分享您的大气科学梦。

【人物简介】

  程麟生,出生于1936年7月,1956年7月由陕西省韩城县象山中学高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于1958年11月由学校派往南京大学气象系进修气象学专业课,主修动力气象学,至1961年元月回校,同年毕业于物理系本科;并留校任职地理系气象专业助教。1973年秋季学期由学校派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进修卫星气象学至年终。1982年通过学校英语水平考试(EPT),1983年3月至7月由学校选送到西安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预备生培训部接受英语LB(加强英语B级水平)级培训,并通过考试达标结业。

  1984.3-1986.4: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U.S. NCAR)大气分析和预报部(AAP)中尺度研究处(MRS)访问学者。1987-199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87-1990: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数值天气预报委员会、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0-1995: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数值天气预报委员会、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03: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200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气科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1997-2007: 中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2004.8-2005.7: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7月以兰州大学资深教授退休。

  在职任教本科和研究生主要课程:天气动力学,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大气数值模拟,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中尺度大气动力学。

  出版著作:《大气数值模拟》 程麟生,丑纪范,气象出版社,1991,北京,pp.172;《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 程麟生,气象出版社,1994,北京,pp.530.。 

  合作译著:《中尺度气象模拟》 R. A. Pielke著; 张杏珍,杨长新 译;程麟生,丑纪范 审校;气象出版社,1990,北京,pp.675。《风暴和云动力学》W. R. Cotton, R. A. Anthes著;叶家东,范蓓芬,程麟生, 杨长新 译,气象出版社,1993,北京,pp.949。

  获奖和主要荣誉证书:1982年“北方暴雨预报方法及理论研究”论文获国家气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获兰州大学主干课《动力气象学》主讲优秀奖。1992年获兰州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教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甘肃省教育委员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5年《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一书获兰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第五课题:行星边界参的数值试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一书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气象类优秀教材提名奖。

  发表研究论文:107篇。

文:
图:
编辑:张玉爽
来源:档案馆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28365365官网ks99cc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