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访谈”
专访张新平: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日期: 2017-04-10 点击: ...

编者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展示我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思考谋划和举措进展,本报从本期起开设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访谈”专栏,本期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新平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老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会议精神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现在再去看全国高校思政会的召开,您觉得它的意义何在?

  张新平(以下简称张):从去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各高校都掀起了学习会议精神的热潮,应该说对会议精神学习越深入,对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的体会也就越深刻,我越来越觉得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通过的31号文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如何建设高校”这些问题就鲜明地提出来了。因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讨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而且还涉及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此次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为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相比,高等教育在质量上还存在差距。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量的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的标志就是一定要清醒认识高等学校办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教育的学科到底怎么发展,高等教育在未来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就涉及到高等教育转型的落脚点,即怎么培养人,如何使各个学科之间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如何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如何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在世界上发声。对这些问题,这次会议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三是会议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国家,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明确“四个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引导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要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增强了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我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5年成功跻身全国首批9所重点建设马院行列,您能否介绍一下,国家实施重点马院建设工程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张: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中央59号文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四大平台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马院有9所,第二批重点马院前不久公布有12所。中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呢?

  从国内看,是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已经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保障我们目标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那么,如何把中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制度变成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拥护它,支持它,特别是在高等学校中,如何让一代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确理解、认识、支持中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制度,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当然使命。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提升从事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就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央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其重要意义就在这里,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一大批在理论和实践中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队伍。

  从国际上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高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的需要。中国通过近代一百多年来,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功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过的道路艰难曲折,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从事着让近14亿人走上现代化的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事业,我们在国际上承担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使命。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用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华民族开创的走向现代化的文明复兴道路,这一道路为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一重大使命客观要求我们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这个队伍能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让世界能够理性地认识中国,同时让外部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给人类带来的是发展机遇。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5年10月通过了中宣部、教育部专家的考察,最终在全国60多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被中宣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什么我们能从这么多院校中首批入选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兰州大学长期以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马列教研室,从建国之初的1950年就设立,60多年来,马列教研室的教师一直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一线,从未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马列教研室一直承担着全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任务。1988年兰州大学马列教研部还在全国最早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设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系,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才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抓机遇,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已有的基础上整合力量申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到2012年,我们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宣部考察和评选时,我们已经形成了包含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是我们拥有一支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我们坚守在祖国西部、坚守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为守护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我们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支队伍,从来没有解散这个队伍。这一点,也同样得到了中宣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考察组的充分肯定,他们当时给出的评价是“家国情怀、九死不悔、感恩图报、马列情真”。

  记:经过一年的建设,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重点推进的工作有哪些?

  张:入选全国重点马院,这是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新起点,这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又一重要历史机遇,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年来,我们按照重点建设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择其要者,主要是:

  首先,我们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制定了重点马院建设方案,报到中宣部后也得到了认可。建设方案通过后,我们主要是紧紧围绕全国重点马院建设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水平,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互听、互评、互学来促进老师重视思政课教育,提升思政课教育水平;在全院青年教师里进行教学比赛,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大家进一步重视教学;通过项目资助,支持更多人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运用新的教育手段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其次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与省委宣传部的联系,实行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发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部校共建我们选取了两个点,一个是甘肃民族师院,一个是陇东学院,一个在民族地区,一个在革命老区,通过对这两个学院的帮扶和协同,不仅在这些地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而且带动了学院的发展。

  再次是整合队伍。按照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引进、选聘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队伍。

  最后是加强学院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人心,我们总结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院训和院徽作为文化标识,让老师们一到学院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

  应该说,通过一年的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老师们的思想认识,还有学院的硬件建设,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2017年,我们还是要紧紧围绕着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传播,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加大理论宣传力度。最近,我们正在着手编著两套丛书,一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十题》,主要整合省委党校、西北师大的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力量,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系统化阐释。一套是把近年来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包括学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出版一套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这方面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党委书记袁占亭也提出要提高学生上思政课的抬头率。您认为,我们在思政课建设方面还有那些差距,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

  张:您的问题是我思考最多的,这也是目前全国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总是达不到大家所期望的那种状态呢?从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来说。现在的大学生,优点非常明显,思想活跃,接受新东西快,但是他们社会阅历少,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加上互联网的冲击,这给我们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挑战。

  但是,我相信思政课肯定是能够上好的。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对思政课教学这么重视,我们的老师应该有上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我认为上好思政课,要踏踏实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水平。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把知识点 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搞清楚,只有老师自己清楚了,你才能把课程传递的真理和道理讲清楚。“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在思政课教学中尤为突出。

  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思政课主渠道不能变,想调动学生就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要动脑子,要了解学生,要掌握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有的学生不抬头是讲的不好,有的学生不抬头是有错误认识,有的学生不抬头是你不关注他。要掌握你的对象,关心学生成长,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想方设法引导不正确的思想。另外,课堂中,老师也要站好三尺讲台,发挥主导作用,要有课堂纪律的要求,错误的东西要坚决批评,要做到宽严适度,不能放任自流。

  三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局面。不能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的事,而应该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关于这一点,袁占亭书记在思政会议精神专题培训班上也作了很好的阐释,比如,理工科课程要结合知识点传导“工匠精神”,医学课程要结合知识点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总之,就是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四是要善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主要是根据现在的形势,尽快把慕课建设好,然后熟练运用慕课和课堂主渠道,或者说使网络平台和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结合和互动。

  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像“四个服务”、“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等等,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您怎么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期高校知识分子提出的这些要求?作为高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做到这些要求呢?

  张:我个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到今年刚好30年。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对这个职业就会有一定的认识。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重视,包括对高校教师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 “四个服务”、“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等,我个人觉得谈的非常好。这些观点,非常实际,非常接地气。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非常快,但市场经济对高校或多或少有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影响特别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回过头来一心一意搞教育,并且推动教育转型。现在我们可以很坦然地说,教师是社会众多职业中一个非常崇高重要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然,与你享受到的职业尊荣相对应的,是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教师这个职业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对老师有基本的要求。第一是要讲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给学生传递不好的、反面的东西,这应是常识,也是做教师的底线。第二是要会传递知识。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特别是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不能完全停留在书本阶段。如果照搬照抄,不去跟生机勃勃变化的社会结合,不跟各行各业的变化结合,要让学生理解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是很难的。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和大学老师,不仅要既潜心地研究理论,同时要广泛的了解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印证自己的理论,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你所从事的研究才是有血有肉的,你提出的观点才是具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问题的,你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讲的知识才不是死板的、教条的、而是非常有价值的。第三是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所谓“忠诚”,就是要做到言传身教相统一。不能课堂上说一套,私底下做一套,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敢相信你说的话。第四是教师要有克己奉公、甚至公而忘私的精神。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要爱自己的学生,只要你是真正爱学生,学生是能够体会到的你的投入和敬业的。第五是要刻苦钻研。高等学校是一个知识文化传承创新的场所,不钻研,学生的水平比你高你就教不下去。所以,高校的老师不仅要教好课,还要做好科学研究。通过自己潜心的、科学的研究,把研究成果及时传递给学生,启发引领学生。

  总之,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喜欢这个职业。我们讲爱岗敬业,这四个字非常简单,但往往非常通俗的道理做起来非常难,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职业自信,要知道我们兰州大学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我们教优秀的学生出来对社会做贡献,是非常光荣的事。所以,老师们以自信的态度、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培养一代代学子,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等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熟以后,就会发现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受益终身的。

 (《兰州大学报》第900期 三版)图文链接请点击

 

文:
图:
编辑:张玉爽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28365365官网ks99cc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