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院训的故事之化学化工学院:团结 奋进 求实 创新

日期: 2017-04-12 点击: ...

作者:许希辉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院训,她肇始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由老一辈化学人提出,具体说来,就是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尊崇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风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直面清贫、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第一化学楼(建于1956年)

黄文魁教授

刘有成教授在指导学生

团结篇

  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建系初期,全系虽然只有教职工10余人,但在著名教育家辛树帜校长的感召下,却汇聚了张怀朴、袁翰青、常麟定、戈福祥、方乘、王雒文、左宗杞、陈时伟等一批留学回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作为兰大化学学科的先驱者,为化学系的崛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等一批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学者或留学回国,或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大化学系任教,成为化学系师资队伍的脊梁。1954年,化学系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57年及以后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及“文革”期间,全校各项工作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在老一辈教师的引领下,化学系坚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后来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兰大化学学科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同年,化学系8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占当年兰大同类获奖成果的32%。1982年,成立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同年化学系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中,兰大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用次数一度处于全国高校前10名以内,其中化学系的论文占半数以上,最高年份达到70%。同一时期,化学系又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8年7月,在原化学系的基础上,与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合并组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同一时期,化学化工学院又有2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奋进篇

  朱子清教授是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之一,也我国微量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对有机化学造诣精深,尤其专长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特别是植物碱的研究、雪莲化学成分研究和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等方面成果丰厚,为开发和利用中国西北地区的天然资源,发展有机化学理论,促进有机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55年,他带领主要助手和全家老小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了西北边陲的兰州大学,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在大西北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并率先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受到种种打击和不公正的待遇,对此他从不计较。到了病魔缠身的耄耋之年,他仍然承担着多项研究课题,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先后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生物碱化学等课程;他反对照本宣科,一再宣称给学生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传导学术思想。他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优秀者,如今已是国内外著名的教授、研究员,成为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中坚力量。

求实篇

  黄文魁教授是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之一。他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1950年,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带来的药品匮乏、老百姓备受折磨的现状,他毅然选择“新法合成氯霉素”作为大学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经过27次反复试验,合成出一种生产氯霉素的中间原料。《解放日报》称这种合成方法“比美国方法所用原料便宜一半”;《大公报》说“这一试验的成功,在反封锁斗争中更增加了一份力量”。1951年,他在《解放日报》发出了“毛泽东时代的科学工作者是幸福的”的心声,并向人民宣誓:新法合成氯霉素的研究 “遭到了不少困难和失败,但由于这是有益于人民的一种工作,因此我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就这样,他把志向深深根植在贫瘠而有希望的土地上,在兰大的几十年内,先后完成了30多项关于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的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贝母植物碱的研究、碘杂环合成物的研究、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和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的合成研究在同期国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为此,他曾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项)、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甘肃省、福建省多项科技成果奖。此外,他还被评选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82年甘肃省劳动模范。1983年1月他被追认为甘肃省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甘肃省科协在兰州科学宫为他建立了纪念塑像。

创新篇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有成教授是我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领域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由基化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刘有成看到了这门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立志回国后继续从事自由基化学领域的研究,为提高祖国的科学水平贡献力量。1954年12月,冲破重重阻挠的他毅然回到了祖国怀抱,并愉快地接受了高等教育部的工作分配,携全家由南方来到了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那时的兰州大学科研条件非常简陋,仪器、试剂十分匮乏,对此他毫不动摇,决心从头开始,白手起家。不久,他组建了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和他的助手及研究生一起,开始了硫醇对炔属化合物加成反应的研究,阐明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接着,他又开始从事共轭高分子的系统研究,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半导体性质的聚苯乙炔共轭高分子,这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几十年来,他在自由基化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年),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两次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1995年),并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励多项。由于他在教育工作上的突出贡献,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后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人民教师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辈辈的化学人为我们创造了并不断丰富着学院精神。他们中有的已年至耄耋,却依然关心关注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的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其曾经为兰大化学事业奉献的青春和智慧却永载史册!因为历史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成长和壮大、为化学化工学院院训内涵的积淀和丰富做过贡献的所有兰大化学人!

  今天,对于身在兰大或由此走出的化学人来说,毫无疑问,兰大化学学科是大家共同的骄傲。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过去和现在都同世界一流的化学学科存在一定差距。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差距归结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或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原因。这种归结也许会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但不可能也不应当减轻历史赋予每一位兰大化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既然我们的前辈在过去的70年里,已经创造了当时他们所能达到的国际领先水平,那么今天的兰大化学人以及后来者,都有责任、有义务继续这种艰苦的跋涉和奋斗,我们就更需要一种像前辈那样潜心钻研、淡泊名利、为化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更需要一种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学院精神。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年青的兰大化学人,一定要借此机会,回顾历史,总结过去,规划未来,高举前人点燃的火炬,不忘初心,敢为人先,乘势前进,勇往直前!既分享兰大化学学科的荣耀,更要担当兰大化学学科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前辈创立的基业,才能让兰大化学学科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兰州大学报》第900期 四版)图文链接请点击

文:
图:
编辑:张玉爽
来源:兰州大学报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28365365官网ks99cc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