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百年兰大群英谱 > 正文

【出彩兰大人-15】护士节,我们和最美的白衣使者在一起

日期: 2017-05-11 点击: ...

文/学通社记者:于佳宁 学通社通讯员:王莉萍

  有人说,他们是美丽的化身,医生的臂膀,健康的卫士……无论多么美好的词汇,都难以歌颂护士们对医疗事业的奉献。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获得兰州大学2016年“优秀护理服务标兵”称号的6位白衣使者,看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感怀他们“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奉献之心!

焦品莲:以爱为名,责任相伴

摄影:于佳宁

  “护士是病人的生命使者,也是医生的助手。”这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护士长焦品莲对护士职责的认识。

  焦品莲于2005年参加工作,在心内CCU(专对心血管的重症监护病房)工作6年后,于2011年8月份竞聘为放疗科护士长。她表示:“两个科室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心内科更注重的是反应能力与准确判断能力,以及技术,因为抢救病人其实就是几秒钟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一旦错过,后果无法想象”。焦品莲回忆,有天晚上值班,凌晨送来一个病人,在电梯里呼吸突然停止,她根据病人的病状迅速做出判断,并且开始为患者做心前区叩击。从电梯到病房,短短20米的距离,她紧盯着病人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治疗;到病房后,焦品莲立马对病患进行心脏除颤以及按压,最终从死神手里将患者的性命抢了过来。她说:“我当时特别有成就感,后来病人找我要联系方式,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工作,任何一个护士都会那样做。”

  谈及在放疗科的工作时,焦品莲多次提及病情告知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我告诉年轻的护士们,不要把心理疏导当成工作程序,要用心去做这个环节”,焦品莲笑着说,“要是换做是你,你刚做完放疗,特别恶心想吐,这时候有人给你说你一定要多喝水,要放松心情,你说谁能做的到,换做是我我可能都想打人,我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焦品莲还在科室里推动催眠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普及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以代替之前的CV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等,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其实在放疗科工作,最印象深刻的是病人们的眼神。”焦品莲告诉记者,“当他们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虽然已经说不出来话,但是他们用眼神表达出他们对活下去的渴望以及他们的无助感,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做什么,这是心灵上一种很大的冲击。”

  作为护士长,焦品莲还非常的关心护士们,她比喻自己是护士们的垃圾桶,护士们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找她来聊天。“他们在我这里发完牢骚,就不会发到病人那里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每年科室的护理排名,放疗科都名列前茅。

  焦品莲说,“我不轻易做决定,但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会用心去做,我既然决定了当护士,便要对病人负责,既然决定了当护士长,便要对护士们负责。”

魏花萍:不忘初心,无悔奉献

摄影:于佳宁

  “不管是作为护士还是护士长,我自始至终都非常喜欢护士这个职业,一直保持着最初参加工作时的那份对护理行业的热情。”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外科护士长魏花萍这样表达自己对护士这一职业的热爱。

  魏花萍1991年参加工作,在普通外科工作10年后,她于2001年进修学习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与肿瘤病人护理。进修回来后竞聘成为中医科护士长,先后担任骨科护士长和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并当选为甘肃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虽然护龄已达25年,魏花萍仍然保持着最初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她一直是凭着良心去做事,为病人服务的观念深植于内心。尤其是在重症科的时候,只要有危重病人就不能下班,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我女儿所有的家长会都没有参加过,而且我经常会把工作带回家里去做。我们同事经常会开玩笑说都把自己卖给医院了。”

  魏花萍参与了多次如非典、舟曲泥石流等大大小小的抢救工作,但她印象最深的,还是非典。当时她在重症医学科工作。非典期间,魏花萍要每天不停歇地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工作8-12个小时,常常忙得汗流浃背。她回忆,“当时我们也得到了全院各个科室的人力与财力支持,所有人都在为抗击非典而努力,我们一起齐心协力,都在加班加点,最终坚持完成了历时几个月的斗争。”

  讨论一名护士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时,魏花萍解释到:“首先是要有职业操守,专业知识要过硬;其次要有奉献精神,要懂得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必须要有。但最重要的是爱,把病人真正的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会尽量把他们当家人对待,我认为作为护士必须要做到非常认真的付出与照顾,出现任何问题,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错误。”

  魏花萍的同事评价她:“她从来不会说自己多辛苦,只知道埋头苦干,所有的事情都会自己亲自过一遍,是个实打实做事的人。”听到这样的评价,魏花萍害羞地说:“就是要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啊。付出才会有回报。作为护士,我会一直认真照顾病人,不忘初心,一直在这个岗位工作下去。”

尹晓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摄影:沙小伟

  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尹晓莉,就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科室里的芬芳。

  尹晓莉,1991年7月毕业于天水市卫校口腔医士班,同年被分配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对她来说,护理工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日子,她说:“初到骨科的那段时间,我总是不得要领,经常受老师的批评,遭别人的议论甚至是白眼,很不开心。”那时的她,压力很大,身心备受煎熬。多少次她都想卷铺盖回家,但又说服自己不能当逃兵。她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尹晓莉,你要是连简单的护理工作都干不好,将来还能有什么出息,不要让别人瞧不起你!”因此,她下定决心买回了《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的书籍,狂补理论基础。尹晓莉坦言:“那段时间,除了上班、吃饭和睡觉,其他的时间都在看书。”后来,尹晓莉又主动找到方国英护士长说明情况,护士长让科室里最优秀的李晶老师带着她学习,手把手地从持物钳怎么拿这样的基础知识开始教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她进步得很快。

  所谓的成功者,总是敢于战胜自我,不断进取,有上进心的人。尹晓莉就是这样的人。业余时间,她会读各种专业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她的坚持努力下,尹晓莉先后获得大专与本科学历。也因为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认可,她于2005年赴上海六院骨科进修三个月。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她开阔了眼界,对优质护理服务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到兰州后,尹晓莉把知识和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尽可能地影响身边的人,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摄影:沙小伟

  2010年3月,尹晓莉被安排到广河县工作,期间她帮助科室完善了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专科护理常规,组织科室进行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并多次参与卫生厅发起的乡村义诊活动。8月初因舟曲泥石流灾害,尹晓莉参与舟曲一中榆中县和平镇临时安置点的支教工作,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一名医生一起负责医务室组建及卫生防疫工作。下乡结束时,恰逢医院新大楼开始运营,她顺利竞聘成为骨1科副护士长,两年后成为骨1科护士长。根据骨科的特点,她加大了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的力度,采用视频播放、护患沟通会、宣传图册、患者之间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取得了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遭人白眼的小护士到能干的护士长,尹晓莉靠的不是别的,只是用功。不会就去学、不懂就去问,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患者的笑容是她最好的回报。

张春:心导管室的“铅衣人”

  在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中,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特殊群体。为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他们在血管造影机放射出X光射线的介入手术室里工作着,射线成为他们每天都躲不过去的健康威胁。他们在洗手衣外必须多穿一件20斤左右重的防辐射铅衣、戴上铅围脖工作。

  张春,就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这特殊护理群体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她需要长时间负重工作,汗流浃背,介入手术一天的辐射量相当于拍上千次胸片。在手术后,她还需对患者进行检查安置,直至患者达到良好状态,她才可以稍作休息。

  1992年张春成为了一名护士,身边的老师前辈们对待患者们的状态大多是“无过即有功”。护士在操作时来一句:“xx床,该打针了”,患者便默默地配合躺好。那个年代,那个条件,这是她对护士工作最初的设想——医患之间的互动仅是大家各取所需而已。然而病床上一位老妇人的一句话改变了她:“小张啊,你们工作的时候怎么都不笑呢?我觉得呀,你要是笑起来一定很好看!”正是这句话,让张春重新思考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一个新的定位,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当时所在科室。自此,欢声笑语渐渐充溢在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春也逐渐进步着。中专毕业的她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在职教育,坚持工作与学习并重。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00年4月她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推荐下,赴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学习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期介入护理技术,重点学习介入术中配合。每当回忆起之前的那段日子,从北京培训回来后的那两年,也是我从事心脏介入工作最辛苦的时刻。当时,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完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介入手术的技术,科里常会在周六外请专家做介入手术。张春讲道:“因为这项工作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性,愿意参与的人不多,因此,自己常常需要连轴转,有时,周六早下夜班,接着又与医生一道跟随专家,穿上铅衣,暴露于射线之下,完成当天的手术。现在回忆起来,能坚持下来还真是不容易,不仅当护士,还要转机器体位当技师,我对自己当时的那股子干劲儿都很佩服,一天手术下来,只想找个椅子好好地躺一会儿。”由于射线的影响,张春血液中的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一直比正常人低,但这也丝毫没有动摇她从事介入护理工作的决心,一干就是十七年。生活总是偏爱努力善良之人,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使她成长为护理技术娴熟,患者满意的优秀的护士长,曾代表医院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也曾多次获得院级、省级优秀表彰。

张志刚:铿锵护理行,一直在路上

摄影:于佳宁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张志刚从事护理行业已经13个年头,如今的他与刚参加工作时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张志刚2004年开始工作,在刚开始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一直处于迷茫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2005年2月,张志刚被公派去南京进修半年,他的护理事业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在进修时,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呼吸治疗技术,这种新治疗手段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回到医院后,他便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呼吸治疗的相关知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9年,院里决定筹备呼吸治疗团队,由于张志刚之前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被选为呼吸治疗团队的筹备负责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呼吸治疗团队正式成立,张志刚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说:“这是一个医生与护士之间的桥梁技术,医生没有精力来做这个,护士大多又做不了这个,因为需要的一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我所有的包括设备以及基础知识基本都是自学的。”

  “别人会的我也要会,但是别人不会的我就要做到精,只有敢于攻克难题,才能有所进步”,张志刚这样说道。2009年重症甲流爆发,当时恰逢医院里刚引进了第一台高频震荡呼吸机,但是还没有人会使用。每当引进新机器,院里一般是先派人去进修并学习相关技术,然后再投入使用。但危急时刻原有程序太过费时,仪器越早投入使用,就越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为此张志刚不分昼夜地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仔细研究说明书,最终通过自学掌握了新机器的使用方法。正因为张志刚及时掌握了新机器的使用方法,他成功地挽救了一名孕妇的生命。

摄影:于佳宁

  张志刚不仅工作认真,在科研上也有着一定的成绩与见解。他从2008年开始做护理科研,是兰大护理科研方面的带头人,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30多篇,专利20余项。张志刚所有的成绩,都得益于他的坚持与认真,“做科研,就要做接地气的科研,从临床做起。”张志刚说道,“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的科研也应该立足于实践。”

  “作为病人所有情况的第一发现人和第一处理人,必须做到技能、反应等全方位的精通才可以。我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直专注于研究与学习的他,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

周晓琴:一颗真心=一份放心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1,2,5科护士长周晓琴的办公桌下,保存着这样一张充满童真与祝福的图画——一对天使的翅膀上面托着一只皇冠,旁边写着:“送给亲爱的周阿姨。”在周晓琴眼中,护理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她常常说:“只要自己在工作中时能够保持一片真心与爱心,就一定能够收获患者的放心与舒心。”

  一次,周晓琴见到一名小姑娘在车厢内晕倒,她毅然承担起一名护士的职责:先为小姑娘进行了简单的院外急救,等患者情况缓解后又陪同她去医院治疗。就诊后她仍不放心,还要亲自送小姑娘回家,直到最后累得筋疲力尽。事后她却不以为意,只觉得那是一种身为护士的本能。同样地,这张始终被她细心呵护在办公桌下的图画,也来自于一位她认为“理所应当”被对待的患者。那是一位患有1型糖尿病的小女孩,在住院期间自发地为周晓琴画作。虽然小女孩的画内容很简单,却让周晓琴感动不已。那时的周晓琴已身为人母,每每看到眼前因患糖尿病而不得不哭泣着、喊叫着:“我不要打针,妈妈”被迫打针吃药的小患儿,她的心都揪成一团。或是出于母爱,亦或是出于一名护士的责任,她常常跑到病房去陪伴这些“小宝贝”,为她们买小玩具、故事书甚至讲故事给他们听,对他们百般呵护。事后她坦言:“我根本没想到,一个如此稚嫩的孩子会送给我那样美好的图画,直到现在看到办公桌下小朋友的画,内心都还是暖暖的。”

  自2007年7月起,周晓琴先后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干部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工作,她总是以一颗真心爱心与患者换位思考,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除获得先进个人、论文交流比赛、讲课比赛、金点子等院内奖项,她还荣获西北五省论文评选优秀奖等,发表论文7篇。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周晓琴竞聘为神经内科副护士长。第二年她服从医院调动,担任内分泌科护士长后更是兢兢业业。除了加强基础护理,细节管理,周晓琴更是每天亲自带领患者在病区开展糖尿病健身操的练习,为患者进行“看图对话”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工作中不只有快乐,每一份光环的背后都会有心酸和遗憾,而她最大的遗憾就是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有一次母亲从外地赶来看她,当时因医院有急诊病人而无暇照料母亲,让其独自坐在医院的长廊上等了几个小时。直到下班,周晓琴才急忙跑到长廊寻找母亲。长时间的焦急等待与对女儿的心疼让周母心生怒火,周晓琴委屈地听完母亲的责备后却只是笑着安抚妈妈。

  周晓琴表示,自己没有因为家人的不理解而后悔过,也没有因为职业的辛劳而抱怨过。相反,她总是感恩着她的职业,感恩着她的病人。她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用真心、爱心去对待患者,一定会收获患者的放心和舒心。

文:
图:
编辑:法伊莎
来源:新闻中心
标签:
通知公告